李洪波讲授乐理知识。
在同心县,有这样一位活跃在文艺战线上的“老兵”,30多年里,他始终坚守初心,怀着对文艺事业的热爱,发挥自己的文艺所长,用行动诠释着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与担当,他就是同心县政协委员、同心县文化馆馆长李洪波。
文化摆渡人:搭台唱戏乐满乡村
2022年,李洪波担任同心县文化馆馆长一职。自此,组织策划文艺活动、艺术展览、文化讲座,满足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,便成为他的工作日常。
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,如何让服务更接地气?李洪波给出了“创新+接地气”的答案。这位不知疲倦的“文化总导演”,把舞台搬到村头巷尾。他精心策划的“四季村晚”等系列活动,迅速成为当地乡村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。
“特色羊羔肉,三碗五碗吃不够……”喂羊的间隙,村民演员不忘背台词;编织手工艺品的空当,找舞伴练动作。李洪波介绍:“‘四季村晚’的节目单都是量身定制的,既有秦腔、‘山花儿’等传统艺术,也有广场舞、社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移风易俗等主题,创作了小品、快板等作品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出。”
在2024年“五一”期间举办的首届“西北花儿歌会”上,李洪波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“花儿”与现代舞台艺术巧妙融合,让古老歌谣焕发出全新活力。3天活动吸引了近5万名观众,现场掌声如潮,成功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。
两年多来,李洪波筹划组织的300余场文化活动在同心县遍地开花,场场人气高涨、反响热烈。乡亲们交口称赞:“李馆长办的活动,好看、好听、热闹,咱老百姓爱看。”这份质朴的认可,是对他最好的褒奖。凭借突出成绩,李洪波先后荣获自治区“送戏下乡先进个人”、吴忠市“广场活动优秀组织者”等称号。
非遗守护人:留住根脉焕发新生
在同心县这片文化沃土上,剪纸、刺绣、窗花、莲花山青苗水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明珠般璀璨。李洪波深知,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乡愁记忆的瑰宝,不该只是被束之高阁,而应成为当下生活的鲜活印记。
为了让非遗真正“活”起来,李洪波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、进社区,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文化瑰宝;组织花儿歌手培训,着力培养年轻传承人;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、文创产品中。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这些传统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回归百姓生活——创新的窗花装点着农家新居,改良的传统小吃成为地方特色招牌。
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宁夏山花儿”独具魅力,同心县花儿资源尤其丰富。李洪波说:“同心县主要流行唱‘干花儿’,这是从群众的日常生产、生活场景中走来的。”
多年来,李洪波深度挖掘花儿文化内涵,通过举办花儿文化专场演出等方式助推花儿文化的传承创新。“‘干花儿’要从山野唱到舞台,更要从舞台唱回山野。”这是李洪波常挂在嘴边的话,“我希望通过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,持续擦亮‘宁夏山花儿’的文化品牌,培养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,让‘宁夏山花儿’发扬光大。”
美育点灯人:照亮童心播种未来
一直以来,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艺术,也是李洪波心系的事情。他常说:“孩子的眼睛里,天生就住着对美的渴望,我们要做的,就是唤醒它。”他笃信,美育的种子,能点亮心灵,更能塑造完整人格。
为了让更多孩子感受艺术的魅力,李洪波充分利用同心县青少年活动培训中心,积极开展公益美育教育活动,打造丰富多元的公益艺术课程。绘画、声乐、舞蹈、乐器……每一门课程的设置,都饱含着李洪波对青少年探索兴趣、挖掘天赋的殷切期望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李洪波的带领下,同心县青少年活动培训中心先后荣获全区青少年书画展优秀组织奖、吴忠市青少年书画展优秀组织奖、全区第六届合唱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孩子们排练的节目多次登上同心县各类舞台。
30多年来,李洪波在美育领域的耕耘从未停歇。他创作的童谣《雨儿雨儿下》荣获嘉奖;撰写的论文《浅议宁夏花儿进课堂》获得自治区教育厅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论文类一等奖、教育部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论文类二等奖。他多次被评为吴忠市和同心县“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”“优秀文艺工作者”“文化体育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这些成就背后,是他对艺术教育始终如一的执着。
如今,走在同心县的街头,时常能听到孩子们哼唱着新学的歌谣,看到他们展示着刚学会的舞蹈。这些美好的画面,正是李洪波最珍视的“奖章”。“当艺术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,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。”望着教室里专注作画的孩子们,李洪波的眼中满是欣慰。(记者 梁 静 实习生 陈美慧 文/图)